由于缺乏统一监督管理,加之有较为多样且大量的垃圾产出,“脏、乱、差”成为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很难抹去的标签。记者近日在四川、江西、贵州等地走访时发现,当前许多乡村对垃圾进行精细化分类,并聘请专人定时定点倾倒和转运,全村上下齐抓共管,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分类
行走在四川眉山市丹棱县龙鹄村,家家户户房漂亮、院整洁,村村水清亮、路通畅,村民们在舒适整洁的环境里喝茶聊天、走亲戚串,好不惬意。
这样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得益于近年来当地探索的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据龙鹄村党支部书记罗朝运介绍,“两次分类”是其中重要一环。首先引导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烂水果等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建筑垃圾就近处理,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
之后,再将倾倒池中的垃圾在收集转运途中进行二次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变卖,有机垃圾堆肥还田,剩余的不可回收垃圾再运至村收集站。经测算,农户初分处理减量约50%,经二次分类处理后,可回收和堆肥垃圾再减量约30%,最后,转运到村收集站的垃圾约20%,两次减量约80%。
专人
“类分好了,没有专人处理的话,囤放的垃圾依然是村里的‘定时炸弹’。”贵州省麻江县县长夏景卓说,县里自筹资金598万元,聘请59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全县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负责各个村寨公共区域卫生保洁。
“过去,有村民把生活垃圾倒在岸边甚至倒在河里。”离河边不远的住户欧菊香说,“现在有人定时来收,我们也逐渐养成了好习惯。”
据了解,自2014年起,贤昌村开始试行垃圾收集转运。村里聘请了一个会开拖拉机的贫困户作为垃圾收集员,每月定时进村收垃圾,转运到县城的垃圾转运站。
共管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为建成常态管理机制,采取了“三方监督”。农户清运员监督是否按时清运、是否保证清运质量;村“两委”成立监督领导小组,按照“扫干净、码整齐、有归栏”的要求,督促农户持之以恒,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清运员监督农户,如果农户未按规定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拒收。通过环环制约,相互监督,确保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当前我国许多农村探索垃圾治理经验,普遍抓住“细致分类、专人负责、共同管理”几个关键点,让当地令人头疼的“垃圾难题”基本得到解决,不仅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村民素质也大幅提高,邻里间生活也更为和谐。
(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