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家乡巨变

2018-12-20 09:50:00    来源:    编辑:

 □曲崇太

  “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这是七十年代前,对莱西县城的真实写照。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莱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是:“改革开放谱新篇,市容旧貌换新颜。科学规划前景美,分步实施硕果鲜。道路宽敞通四海,高楼林立贸商繁。乡村美丽生态秀,红瓦绿树映蓝天。”我的老家北庄村也发生了巨变:“昔日北庄穷乡村,祖辈务农未脱贫。天灾人祸难抗拒,地薄土粘难耕耘。糠菜充饥千般苦,粮油奇缺四时辛。衣食住行条件差,度日如年熬光阴。今朝北庄城中村,阔别故友难辨分。座座高楼拔地起,条条公路通家门。生活优裕人增寿,村容靓丽民欢心。小康生活已来到,日子逍遥又温馨。”
  说起家乡的变化,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我今年80岁了,现据我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感受。
  先说“衣”。七十年代,我村百姓多数都穿粗布衣,以灰蓝黑白为主,色调比较单一。每人每年三尺三寸布票,两个人的票做一件衣服。做件新衣平时舍不得穿,留着过年过节时穿。衣服破了补一补再穿。我家6口人,四个孩子,大孩做件新衣,脱下旧衣给小的穿。夏天穿塑料凉鞋,破了也舍不得扔,我老伴一边烧火做饭,一边用烧红的火钩子给大人和孩子粘断裂的凉鞋,一双塑料鞋能穿三四年。1980年后,逐渐兴开西服﹑夹克服﹑筒裤﹑喇叭裤等,脚穿运动鞋﹑皮鞋。1990年后,兴开皮衣﹑风衣﹑羊毛衫﹑鸭绒服等服装。
  2000年后,服装鞋帽花样繁多,一般都买成品穿,很少自己做,而且讲究名牌和时髦。 正是:“昔日身穿土服装,咔叽粗布的确良。老少灰蓝清一色,男女难辨阴和阳。今朝穿着换新颜,崇尚名牌式样鲜。奇装异服花世界,赏心悦目乐陶然。”
  再说“食”。“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民生大事。七十年代,我村村民一日三餐,以地瓜、地瓜干、玉米等粗粮为主食。细粮很少,最好的年份每人分100斤小麦,一般年份七八十斤。平时舍不得吃,只有过年过节、来人来客时才能吃上次饺子或面条。清明节,每个孩子分个鸡蛋和白面做的“小燕子”都舍不得吃,放在手里喜欢够了才吃。那时,家里有上学的孩子,还得轮流管小学老师饭,糊锅玉米饼子,用鸡蛋炒点虾酱送给老师吃,就算好饭。那时喝的是大口井水,烧开后,锅底一层白色沉淀,味道苦涩。为节省柴禾,做饭时在锅里熥盆水,根本就不开,很难喝。我家的锅用了七八年,破了好几个窟窿也舍不得买(当时买口新锅才3.5元),做饭时用熟地瓜糊一糊,一烧火锅里就透烟,做的饭一口烟燎味。1975年,我被调到教育局工作,每月30斤成品粮。家中有五口人,我向生产队交口粮款,家人吃平均粮。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就挖些野菜掺和着吃。我离家较近,经常回家吃饭,节省点粮票寄给两个上大学的儿子。平时吃饭,一天两顿咸菜,能用大豆油炒个菜就不错了,很少吃到肉。
  1998年我村开通了自来水,从此结束了喝大口井水的年代,现在,有好多家庭还用上了净水机。2000年后,我村村民以小麦为主食,粗细搭配花样繁多。馒头﹑面条﹑饺子成为家常饭。副食品越来越多,鱼虾肉蛋奶及各种饮料、水果﹑蔬菜等应有尽有,想吃就吃。做饭大多用上了天然气或液化气,再不用烧柴烧煤了。正是:“往日三餐粗粮瓜,咸菜稀饭野菜渣。今朝生活大变样,米面肉蛋伴鱼虾。”“喜今饭菜味芬芳,花样繁多享小康。细粮当家鱼肉蛋,科学搭配有良方。”
  再说“住”。改革开放前,我村住房以草坯屋为主,人均不足10平方米。八十年代后,草坯屋逐渐被砖瓦房替代。九十年代,盖起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别墅楼,入住136户。2000年后,村里投资400万建起了3100平方米的综合楼,又建起了三层楼住宅区,入住150户。2009至2010年,分两期建成五栋五层公寓楼,入住村民250户。现在北庄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多平方米。
  1978年前,我家有草房4间,全家6口人,人均不足8平方米。现在孩子们都住上了面积12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我和老伴住的房子也有100多平方米。正是:“旧时身居土草房,透风漏雨暗无光。担心灾祸从天降,期盼何时住亮堂。今朝广厦万千间,天下寒民俱悦欢。楼阁亭台多亮丽,安居乐业享天年。”
  再说“行”。七十年代前,北庄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只有几条弯曲狭窄的半截街。唯一一条南北街,中间凹两边高,下雨后像一条小河流。村内大街小巷泥泞难行。现在的烟台路,宽80多米,宽敞靓丽﹑平整如镜,两边还有人行道和绿化带。这就是北庄村当年的“西大道”,七十年代前是城北唯一一条主干道:东西宽不足5米,雨后被马车压翻,车辙有一尺多深,处处坑坑洼洼,步行走也很费劲。八十年代后,特别是2000年后,北庄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修整,开通了六纵四横的宽敞明亮的柏油路,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最好的交通工具,1971年我用了一年的积蓄,花了151元凭票买了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20多年。1975年后,我在教育局上班时,局里没有一辆汽车。我经常和同事骑自行车带着行李下乡,每月上级发给1.5元补贴。当时通往各乡镇的道路弯曲狭窄,全是土路,遇到雨天泥泞难行。遇到大雨只能挽起裤腿,扛起自行车,手里提着鞋步行走。1983年,教育局买了一辆面包车,有急事下乡就方便多了,但是车少人多,下乡还要靠自行车。九十年代后,汽车逐渐多了,外出办事﹑开会,再不用自行车了。2000年后,摩托车、电动车﹑公交车﹑出租车﹑轻轨等各种车辆迅速增多了。2010年北庄村平均三四户就有一辆汽车,我家四个孩子都买上了轿车。
  现在,许多年轻人上下班和外出办事﹑旅游都开私家车。孩子上学都有校车或私家车接送。莱西市村村通公交车,居民出行非常方便。正是:“今朝道路人人夸,交通行具似繁花。公交电动满街跑,华轿豪车进万家。”
  衣食住行发生的变化,缘自改革开放带来的硕果。2005年,莱西市经济腾飞,一跃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6000元,2016年达到17639元。七十年代北庄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2010年人均收入14959元。我的家庭收入更有可喜变化,1978年我的月工资42.5元,全家六口人年收入不足700元,现在我和老伴的年收入,超过十万元。孩子们都长大成人有了家庭,他们的经济收入就更可观了。
  四十年改革开放,我的家乡发生巨变,我和全体村民一样,都有很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未来的前景会更加辉煌。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