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姐半夜收到的短信
上海年轻白领丁小姐早上7点起床,看见手机上有两条来自银行和手机运营商的短信,发送时间分别是凌晨3时43分和4时12分。
起初她以为是发错了并没有在意,保险起见丁小姐查了一下自己的账户,发现自己10万多元的余额在一夜间归零。
陈先生是国企高管,他也在一夜间被转走了28万元。
两人都表示,自己平时特别注意用卡安全,卡从不离身,密码也从未泄露,转账都用U盾,上网也都是专业版的网银。那么卡里的钱怎么会凭空消失呢?
简单粗暴的“撞库”
丁小姐的噩梦并没有完。在余额被盗之后,她还遭遇了信用卡被盗刷,甚至“被申请”了7万元的浦发银行万用金贷款,而这些债务,自然都算到了丁小姐的头上。
记者在一年多的跟踪采访和调查之后,终于搞懂了这种手法更隐蔽、危害性也更大的全新骗术——
犯罪分子找来一些黑客编写程序,用批量生成的电话号码去扫各类网站,把电话号码所对应的登录密码扫出来。这在业界被称为“撞(数据)库”。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得到了用户最关键的登录信息,相当于偷取了用户的网络身份。撞库的速度也很快,每分钟就能跑1000个,成功率在50%以上。
利用撞库攻破密码登录了网银之后,要想转账,绕不过的还有一步——随机验证码。现在的金融机构采取的都是双因子认证,也就是说有两把钥匙,其中一把钥匙是用户自行设置的密码,这是只有用户自己知道的;第二把钥匙是银行随机发送到用户手机的验证码,这是用户和银行事先都不知道的。只有这两把钥匙同时开锁,才能顺利使用转账等金融业务。
要拿到验证码,自然需要再攻破你的手机,读到你的短信。于是犯罪分子登录用户的手机营业厅,开通短信过滤和短信保管,以此读到用户短信。这也就是为什么丁小姐深夜收到了那两条通知短信。
全新作案手法:“换卡”
在警方的提醒下,运营商发现安全漏洞,关闭了相关的短信过滤和保管功能。原本以为,犯罪分子这下可以偃旗息鼓了,但谁料到他们又“开发”了全新的作案手法:换卡。
犯罪分子攻破了受害人的网上营业厅之后,以受害人的“名义”申请了4G换卡业务。
运营商一般默认登录人就是持卡人本人,再加上随机动态码的验证,因而跳过更多身份验证的环节直接就可以把卡快递到指定的地址。新卡在持卡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寄到了不法分子的手上。而当新卡一旦被激活,真正的持卡人手上的这张卡就自动失效了。
3.2亿条信息被攻破
采访中记者得知,此次警方从犯罪分子手中截获的已被破解的用户信息有3.2亿条。如果按照我国平均每人拥有一个手机号码来算,3.2亿条信息,意味着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的信息已经被泄露或者被攻破。
好在上海黄浦警方及时破案,阻止了这批数据的进一步泄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警方从海南将本案的四名犯罪嫌疑人带到上海。据说抓捕的时候,有人还在“撞库”呢。
【防范提示】
各网站密码 不要相同
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泄露形势,我们自己能做什么?警方建议:
1、保证密码足够复杂,并妥善保管,防止泄露;
2、各网站密码不要相同;
3、一旦发现手机不能用,立即将银行卡挂失;
4、设置转账限额,调低信用卡额度。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