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要闻总第3375期 >2024-10-25编印

因地制宜拓宽共富路
​——望城街道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侧记
刊发日期:2024-10-25 阅读次数: 作者:李远 通讯员 张梦 一航  语音阅读:

  莱西融媒10月24日讯 近年来,望城街道党工委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土地流转、村企联建、盘活资源、农文旅融合等模式,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突破村集体发展壮大的瓶颈。目前,共流转土地4.72万亩,建设特色农业园区20余处、打造农文旅融合共富项目7个,2000余人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土地流转破解农民种地“两难”

  针对不少农民种地难、增收难现状,望城街道党工委组织机关干部在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降低种地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营收益,让农业成为农民有奔头的产业。

  以后堤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试点,由新村党委牵头成立兴堤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规模化流转,探索实施“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土地经营模式和“保底收益+盈余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土地流转规模达到1200余亩,入股农户发展至327户,合作社收入由2021年的56万元增加至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由每年2.7万元增加至11万元;村民每亩分红由800元增加至1300元,今年合作社预计实现收入360余万元。

  同时,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与青岛供销普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深入合作,为周边农户、家庭农场提供农机、农资、农技服务,每年再增加收益30万元。通过农户间自由流转、村集体合作社流转、种植大户租赁流转等多种方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共流转土地4.72万亩,实现了农业规模的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量体裁衣”盘活闲置资产

  如何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激活集体经济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望城街道将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产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在后塔社区,投资290余万元将村集体闲置厂房改造建设为后塔抻面坊,由强村共富公司与青岛后塔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签订投资协议,按照6%的投资回报率每年为村集体回报投资收益。目前,年销售各类面条制品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30余人。在辇止头新村,利用120亩荒滩地试种芍药,达产后预计增加集体收益60万元;在龙水新村,投资290余万元盘活村集体闲置办公室,改造建成养老大食堂和“三同”教育民宿,养老大食堂可惠及周边200余名老人,民宿今年预计实现收入20万元;在林泉庄新村,建设高效农业项目,完成了大正乐农项目750亩土地的盘活利用……望城街道通过一项一策、“量体裁衣”的招法,实现“盘”而能活、“盘”而有效,让“沉睡”资产成为增收“活水”。

村企联建推进高质量发展

  望城街道辖区企业多、村庄多,街道党工委发挥资源优势,贴近企业意愿和村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村企联建,逐步架起一条“党建搭台、村企抱团、群众致富、集体共赢”的村企联建振兴路。在七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采用“企业+强村共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西红柿数字大棚47个,去年共实现营收7000余万元,为村民提供岗位300余个,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村民增收8万余元;与鲁宏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蓝莓大棚13个,每年可为强村共富公司分红25万元左右,提供工作岗位20余个;片区项目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的28个高效农业大棚开始运营,预计年增加集体收入50万元。

  同时,成立簸箕掌、新店、高效设施农业等3个产业网格党支部,选派第一书记参与村庄产业发展,累计流转土地2500余亩,拉动就业700余人,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农业+”融合打造特色产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是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其关键在实施乡村农文旅融合。望城街道党工委充分依托水资源、红色文化、自然生态等优势,发展“农业+”模式,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探索“农业+红色教育”发展模式,在龙水新村建设南京路上好八连诞生地展览馆,形成一条集红色教育、观光旅游、果蔬种植为一体的“三同”教育路线,每年各级参观人员、游客达3000余人次,有效带动双龙泉家庭农场休闲采摘和农产品销售,年增收80余万元,集体增收20余万元,村民增收30余万元。依托大沽河的水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乡村旅游”,将辇止头新村打造成集水果采摘、水上娱乐等多种形态于一体的旅游村庄,带动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在草化山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开展以“露营”为主题的一系列特色休闲活动,已接待游客万余名。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莱西融媒APP

微信图片_202301301538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