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位于望城街道七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鲁宏数字农业蓝莓产业示范园里,工人们忙着清理温室大棚上的积雪,这是为了保持温室大棚内恒温展开的一场“保卫战”。2月27日,记者来到园区采访,真切感受到了“棚外冰天雪地,棚内温暖如春”的场景:一座座无人管理的蓝莓温室大棚,在智能化大数据平台的监管下,数万株蓝莓住在这里,缺什么营养补什么养分,一串串带着露珠的蓝莓果实压弯了枝头。这几天,园区里的部分蓝莓迎来成熟采摘期,就要新鲜上市了。
探访
5G“智慧房”里的蓝莓熟了
一场大雪过后,鲁宏数字农业蓝莓产业示范园种植技术负责人王震和同事忙得连轴转,这是他们头一次遇到这么大的雪,虽然温室大棚上有自动除雪设备,但由于雪厚且出现了冰冻,给清雪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
“在这些现代化温室大棚里,生长着数万株蓝莓,有的生长了两年,这一批是去年刚栽种的,目前已经挂果成熟了。”在鲁宏数字农业蓝莓产业示范园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晓林撩开大棚棉帘子的瞬间,一幅绿色的“油画”出现在众人眼前。记者看到,这里的蓝莓并不是生长于土地中,而是基质栽培。基质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等,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质资源。这种无土种植蓝莓的模式,能实现种植收益最大化。
除了普通的地下水帘降温和喷雾保湿等常规的自动控温设备外,看似普通的温室大棚其实是一个5G智慧大房子。每一株蓝莓,从供水浇灌到营养供给,都是由一个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在管理,平时除了操作调试智慧设备,大棚内基本上见不到一个人。
走在大棚内,感觉就像走在春天里。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果香,让人陶醉。李晓林介绍,每一株蓝莓生长所需的大数据参数,在智能化大数据平台上都可以看到。比如:蓝莓缺钾肥了,平台传输回相关信息,种植人员就会进行合理调配,及时保证钾肥供应。以此类推,蓝莓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的各种营养,通过平台都可以及时精准地得到解决。而这个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就是莱西数字农业蓝莓产业示范园自主研发的产品。经过实践证明,这套先进的种植技术,已经获得了成功并开始向外推广。
亮点
“蓝宝宝”生长过程无污染
“这些蓝莓苗都是去年3月份栽种的,现在已经开始挂果了,本周第一批果子将进入成熟采摘期,今年的首批蓝莓就可以上市了。”王震指着一株株蓝莓介绍,现代种植技术越来越发达,像这里的蓝莓基本种上后第一年就可以挂果、成熟。整个园区有10多个现代化温室大棚,每一个棚内种植着900株到1300株蓝莓,第一年每株蓝莓的产量一般在4斤左右,而第二年能达到8斤多。也就是说,鲁宏数字农业蓝莓产业示范园种植基地上万株蓝莓的年产量在8万到10万斤,每斤的价格超过百元。
在蓝莓温室大棚内,除了智慧种植管理的大数据平台外,记者还发现了一套纯净水过滤系统。一根根如同毛细血管一样的水管,从一个大水箱里延伸出来,连接着每一株蓝莓。“蓝莓的整个生长过程,全部是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下完成的。从栽苗到结果,所用的都是地下深水过滤后的水。这些细小的水管就是蓝莓的‘血管’,水分和营养全部从这里输入。”李晓林说,供应蓝莓生长所需的水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保证蓝莓健康生长,大棚里生长出来的蓝莓味道清爽、果香浓郁。
解读
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种植
莱西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了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通过采取“公司+社会资本+农户”的合作模式,打造作物种植基地,按要求实行蔬菜标准化种植管理,带动农户人均月收入达到6000元,是当地平均水平的2.1倍。
“我们采用先进的果蔬基质栽培种植技术、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技术,搭建智能温室大棚物联网调控系统、产业化物联网平台大数据监测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实现设施内种植作物的高产量、高效率、高品质、高收益。”李晓林介绍,他们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平台实现温室大棚物联网大数据监管、无人化操作控制,对农业场景进行集中管控,达到集约化、数据化、智能化、无人化管理。将水肥一体化设备、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传感器、土壤肥力传感器、棚内空气温湿度与光照传感器、棚外六要素气象站、大棚卷帘机、卷膜机、除湿风机、辅助加热器以及限位开关等设备整合在一个物联网平台管理系统上,通过智能控制逻辑适时自动调整大棚内的环境参数,起到现代农业无人化管理的带动示范作用。
李晓林进一步介绍,为科学保障蓝莓生长质量,基地自主研发智能施肥中央控制系统,通过传感检测技术、微处理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实现水肥供应的自动管理和分配,极大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节水施肥管理。同时,能精准地根据作物植株长势调节水肥中的各项元素,为蓝莓等作物生长实现供求平衡。另外,通过温室智能控制系统,打造智能环控大脑,精准调度蓝莓生长所需的舒适环境,通过不同的监测传感器来测量土壤温湿度、成分、PH值、空气温湿度、气压、光照、CO2浓度等参数,依据智能气象站、病虫害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作物生理监测系统,通过平台的作物模型分析计算,决策出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自动调控温室环境、控制灌溉和施肥作业、打药预警并实现质量追溯。
对话
“数字农业”大有可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在采访中,李晓林多次提到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
智慧农业具体怎样实施?
李晓林:2023年,基地围绕“物联网平台+智慧化装备+数字农业基地”的战略体系,结合不同经营主体特点、不同地区需求,深入推进智慧农业的建设,推进农业智能装备的研究、无人化的体系完善,支持实现“设备替代人力、大数据替代决策”的重大转变,打造以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为引领的示范片区,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巨大活力。同时引领推动周边农业种植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点带面促进周边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大数据下的蓝莓种植发生了什么变化?
李晓林:我们筛选最适合设施栽培模式的高附加值蓝莓品类作为智慧农业产业化落地的首个项目,结合蓝莓基质栽培模式及科学种植技术,实现蓝莓在最适合生长的环境下,有效缩短生长收获周期。第一年定植实现亩均产量800公斤,第二年达到1200公斤,第三年达到1500公斤,规模化种植的收益是传统种植方式的3倍左右。
将来的智慧农业是什么样子?
李晓林:基地将发展成为集智能设备研发、基质蓝莓种植、基地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大力发展采摘、观光、研学等活动,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现代农业智能装备的运用,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数字化、标准化,并通过品牌宣传和营销等手段推向全国,提升一村一品的品牌优势,为推动“数字农业”发展提供“莱西力量”,帮助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转型。(来源:青岛早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莱西融媒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