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融媒8月21日讯 莱西南部古称“桃花乡”,从明朝中期到1930年改乡、社为乡、镇,这一地名沿用了近400年。夏格庄镇作为其中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沉淀和优秀的乡村文化,其中双山村尤为显著。近年来,夏格庄镇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抓手,持续为乡村振兴筑“魂”提“质”,成为青岛市乃至全省以德治村的标杆村。
从传说到传承,打造政德教育阵地
从双山始祖“簸箕张”开始,600年来双山张氏开枝散叶,花开四方,张梦鲤流光溢彩的为官之道和“清、慎、勤,智、仁、勇”的六字家训,不但对双山村老百姓影响深远,更影响了整个夏格庄镇的村风民风。近年来,镇村两级党组织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以张梦鲤“六字家训”为着力点,先后投资300余万元,打造了青岛首家以政德文化为题材的“双山政德教育基地”。将村庄口口相传6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固定下来、传承下去,并通过解读436位古今乡贤的生平轶事,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党性教育相结合,成为全市弘扬文化传承的具体实践。基地建成后,夏格庄镇以此为阵地,常态化开展村民培训、乡村教育,传承乡贤惠政、传播美好品德,夯实村庄治理道德底蕴。
从积德到积分,推动村庄乡风文明
“过去花7、8万元雇环卫工才能解决的人居环境清理问题,现在3、4万元就能解决,真正以小积分解决大问题。”说起小积分的作用,双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洲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在农村,仅依靠道德的约束难以实现有效的村庄治理。夏格庄镇结合张梦鲤的“六字家训”,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每户门口统一张贴自家的《家规家训》。把村规民约、好人好事、移风易俗、村庄工作推进等事项量化成积分,制定了《村民道德积分评议办法》,村庄道德评议小组每季度进行道德评议和信用评价,群众凭借积分到道德积分联盟超市兑换商品,也可以年底兑换现金,极大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群众遵守道德规范和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显著增强,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习惯,真正实现以“小积分”兑出文明乡风。
从古风到新风,推动村庄规范运行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质效,一方面,该镇每季度为道德积分高的家庭加挂文明家庭、道德家庭标识牌,提高群众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挖掘一批优秀党员、优秀干部、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人物事迹作为标杆进行宣传推广,彰显“榜样的力量”,既传承和讲好以前的老故事,又挖掘和发扬现在的新故事,将传承600余年的梦鲤古风映入了时代新风。另一方面,该镇在原先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等会议的基础上新增了党员议事代表制度,党员议事代表名额按村庄全体党员数的20-30%比例确定,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由全体党员集中推选,任期与村党委保持一致,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织在各项议事决策中的领导把关作用,有效解决了以往村务、政务、财务决策乱和监督难的问题,村级运转更加透明公开,决策更加科学有效,群众更加信任拥护,“有话敞开了说、有事商量着办”成为了村庄新风尚。
从治家到治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工作中,夏格庄镇坚持“以点带面”工作法,将双山村的成功经验全镇推广、营造氛围、总结提升,形成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成效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该镇创新“青云”微网格管理体系,打造了一支186人的微网格信息员队伍,党员占比71%,真正实现了把党旗插在网格上,微网格中有了“红管家”;配套打造了“青云”微网格管理服务平台,整合97项便民服务事项,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上传诉求、表达意愿、下单服务,“青云”平台上门服务、限时办结、全程溯源,城市里的“掌上民生”开始走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另一方面,在全镇各行政村均设置了“五老”话心室、心理咨询室、司法工作室等机构,依托“青云”微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传、帮、带”作用,开展各类教育宣传、矛盾排查、纠纷化解等活动,打好乡村治理的组合拳,提高群众整体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推动乡村治理从“行政管治”向“多元共治”的转变。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莱西融媒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