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总第3166期 >2023-06-21编印

姜山镇:工业重镇的农业嬗变之路
刊发日期:2023-06-21 阅读次数: 作者:高欢欢  语音阅读:

  莱西融媒6月20日讯 “沃野丰收农事忙,颗粒归仓果飘香。”6月18日,我市加快推进麦收的工作做法连续五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栏目,聚焦报道了姜山镇“农牧循环,生态农业”的举措。

  作为工业重镇,如何实现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出圈”?

“三化”互动,发展有底气

  改革解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姜山大洼”的贫穷落后和“十年九不收”令人印象深刻。随着莱西会议的召开和204国道的开通,姜山镇党委政府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迅速确定了“以工富民强镇”的发展思路,并先后历经5次大规模治水,实现了“万亩麦田飘清香,社社队队有余粮”的目标。

  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将农业振兴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成为姜山镇亟待破解的课题。

  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互动”为主攻方向,成为姜山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吸引金穗食品等农业产业链企业进驻,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出台了青岛市第一份土地奖补规范性文件——《姜山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奖补办法》,对工业区规划以外、适宜土地规模化流转区域内新增的规模化流转土地给予奖补。截至目前,已吸引金丰公社等10余家种植大户入驻,培育怡禾家庭农场等千亩以上合作社、家庭农场10余个,打造了兴隆屯等高产粮油示范方5个,土地规模化经营率75%以上。

“升级”配套,发展有根基

  盘活乡村公共资源,首先要将资源有效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后才能发挥经济价值。

  借助村庄建制优化契机,将全镇94个自然村划分为12个新村,理顺农村工作体制,彻底解决了村支部、村委会“两张皮”问题。与此同时,瞄准财务管理、三资融合等方面持续用力,为新村选配15名专职会计,在全省首个建立村级预决算制度,构建村级“三资”管理新模式,创新探索“存量挂账、过渡优先”的集体资产融合方式和折股量化的股权量化方法,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治理迈上新台阶。

  投资900余万元开展环卫一体化建设;累计列支1000余万元,“以奖代补”对村级开展环境整治、生态绿化和公益事业设立扶持资金;新建3.5万亩的高产高效粮食示范方,促进30个村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硬化道路2000余条、硬化面积68.97万平方米……姜山镇按照“打基础、优环境、利长远”的工作目标,持续投入资金,优化提升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共富”强链,发展有力量

  农业现代化,产业是支撑。一条条拉长的链条,锻造强大产业韧性。

  “为了破解部分村庄发展规模小、资源分散,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上往往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我们先行先试,成立全省首家村级共富公司,有效将农业产业链延伸。”姜山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说。  

  姜山镇通过共富公司这一平台,不断链接农业产业资源,将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入快车道。截至6月,全镇12个新村全部成立共富公司,受委托经营资产达到3.2亿元,累计营业额3700万元,实现净利润79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4700人次,村民平均增收2万元。

  借助共富公司的平台,姜山镇成功打造“绿野仙踪 姜山如画”特色文旅品牌,成功盘活湿地文旅资源,着力发展“小龙虾+文旅”的发展新业态。“五一”期间的小龙虾品鉴会等创新节庆活动,累计接待游客20000余人。同时,整合湿地风光、红色旅游、古村落等旅游资源,推出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文旅附加值持续提升。

  充分利用工业优势,姜山镇深挖农业产业链,在高标准农田改造、品牌认证、农业精品园区打造上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工农共同推进的良性局面。目前,已完成6.3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长寿食品等14个有机产品认证,建立博雅花卉培育发展基地等4个青岛市农业精品园区,深入挖掘秸秆综合利用的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利用等“五化”利用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莱西模式”提供方法、路径。

  连续3年举办联合国亚太地区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成果分享国际会议,全镇小麦种植面积全市第一,禽蛋产量占全市禽蛋产量的六分之一,养殖规模多年位居全市第一……工业镇实现农业转型蝶变再提升,成为推动“突破姜山”起势见效的重要支撑。姜山镇正不断塑强现代农业竞争新优势,增强城镇核心竞争力,在实现“突破姜山”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莱西融媒APP

微信图片_202301301538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