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时政要闻总第1522期 >2015-03-19编印

三大创新破解“垃圾围村”———探秘“昌邑模式”系列报道之一
刊发日期:2015-03-19 阅读次数: 作者:lxxwzx  语音阅读:

      编辑按:3月13日上午,我市组织各镇(街、经济开发区)、部分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赴潍坊昌邑市考察学习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经验做法,昌邑市的三大创新让参加考察学习的领导干部深受启发。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探秘“昌邑模式”,旨在让更多的干部群众学习借鉴昌邑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成功做法。
    
     昌邑市属于潍坊市下辖的县级市,辖3街道6镇,总人口58万人,690个行政村。昌邑市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被誉为“中国丝绸之乡”、“华侨之乡”和“中国溴·盐之乡”, 先后被评为“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超纤产业基地”、“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2008年,昌邑市在全国率先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通过机制、管理、技术三大创新,有效破解了垃圾围村难题,打造了“昌邑模式”。

环卫工作进入市场化

  2010年7月,昌邑市整合了五个下属民营环卫企业,并增资注册资本至1000万元,成立了由市环卫局控股的昌邑市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环卫职能部门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并加大对其考核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化门槛,实现政府花最合理的钱,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服务。环卫作业、管理、监督相分离,全面建立起“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队伍专业化、机制长效化、环卫产业化”的管理运行模式,使环卫工作步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全面提高了城乡环卫作业管理水平。昌邑市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创新资金筹集方式,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建立起市、镇、村分级投入机制,在大型环卫设施设备由市镇两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农村日常保洁、垃圾收集清运、资源化利用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市级承担40%、镇级承担20%(含农村五保家庭、低保家庭及残疾人、70岁以上老年人环卫托管费及村级垃圾桶购置费的20%部分),村级通过村集体出资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形式承担40%。分级负担的筹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

  昌邑市摒弃传统作法,创新建立“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昌邑模式”,将全市10个镇街区驻地、690个村(社区)的道路保洁、垃圾收运全部委托康洁公司,原先“户、村、镇、市”四个管理主体变为一个主体,实施由市环卫局监管、康洁环卫公司运营的“一杆到底”管理模式,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的目标。昌邑在全市10个镇街区各设一处环卫项目部,配备专业的队伍和专业的设备,具体负责所辖镇街区驻地及托管村的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的工作:即按每10个村设1名管理员,每100个户设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相应数量的保洁员,负责本村的环卫工作;按每10户村民设置1个垃圾桶的标准,全市镇街区驻地、农村共设置了垃圾桶20000多个,按15个村配备一辆由侧装式垃圾清运车的标准,全市城乡配备50余辆;投资1200万元,建成10处垃圾中转站,达到“一镇一站”的目标。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建设智慧环卫,实现规范化、信息化、数字化静态管理。昌邑市牢固树立创新理念,以科技为依托,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对正在使用的数字化管理技术进行整合和设备改造升级,全力打造“智慧环卫”,建成车辆GPS卫星定位、对讲机通话定位、有源电子标签自动考核、垃圾收运物联网智能化管理、重点区域监控“五大”系统。昌邑市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坚持走科技强环卫之路,通过大量研发、改装与购置适合环卫保洁的高科技设备,大大提高了道路机扫率,并逐渐将一部分一线保洁人员从酷暑严寒、车轮滚滚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人机配合、各行其道、疏密有致的道路保洁体系。成立环卫设备有限公司,积极筹建环卫设备生产基地,提高环卫新设备生产能力。基地建成后,结合环卫工作实际,研发改装垃圾桶、洒水车、扫路车等最适合环卫作业的设备。依靠科技,转化资源,加快垃圾处理利用产业化进程。针对传统垃圾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带来二次污染等问题,昌邑环卫坚持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加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力度,与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8亿元建设了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主要采用磁选、分选和厌氧分解等技术,将生活垃圾转化为沼气、肥料、再生原油、建筑材料等资源。处理流程不需要对生活垃圾进行提前分类,全封闭、自动化运行,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向“资源化、社会化、产业化、无污染、零废弃”转变。
                                          (董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