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版:莱西教育总第972期 >2012-06-08编印

走出幼儿教育误区
刊发日期:2012-06-08 阅读次数: 作者:lxxwzx  语音阅读:

     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产生了许多误区。
  宠爱过度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孩子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
  智力第一
  把孩子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只重智商、忽视情商的培养,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使他们的情商得以充分地发挥。
  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孩子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孩子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氛围不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有的家长经常闹矛盾,甚至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孩子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滥用物质奖励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孩子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其危害。当孩子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质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孩子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孩子,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孩子不断取得进步。
  “望子成龙”心切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以后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过早地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等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