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版:两会特别报道总第898期 >2012-02-02编印

凝心聚力谋发展 与时俱进谱新篇—日庄镇2011年工作纪实
刊发日期:2012-02-02 阅读次数: 作者:lxxwzx  语音阅读:

    今年以来,日庄镇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项目突破,城镇带动,产业富民,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强抓机遇求发展,攻坚克难求创新,全镇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194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促发展,思路扬起“项目帆”
  项目是总纲,是拉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日庄镇紧紧依托南部昌阳工业园、镇驻地日北工业园、院里三河工业园和湖滨新区四大载体,执行领导精力、政府财力“两个投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组织化程度,分解任务,严格奖惩,实行委托招商、以商招商、诚信招商、感情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全力聚焦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能够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的大项目好项目。2011年,全镇共引进内资项目32个,实际到位内资11亿元;引进外资项目3个,外资到账871.9万美元;外贸出口7800万美元。同时,为了让服务硬起来、行政效能高起来,发展环境优起来,日庄镇落实干部项目工作责任制,出台了《日庄镇重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不作为乱作为责任追究、违约违诺责任追究干礼办法,对所有项目实行定人挂项、定期报告制度,对所有项目实行全过程零距离服务,对所有影响、阻碍、延误项目争取申报、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的人和事都给予严肃处理。
  服务效能的提升、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全镇的项目建设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投资2.2亿元的青岛福安伯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福瑞斯生物二期工程和投资2.5亿元的青岛橡六胶管二期工程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动力,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转结构,增收搭起“连心桥”

  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发展目标,日庄镇党委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发展高端设施栽培、标准化畜牧养殖,初步形成了具有本镇特色的农业经营格局。2011年,引进了投资1.5亿元,占地577亩的富景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涉及生物细胞育种及推广等国家攻关科研项目,主要从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及观光旅游,是我镇乃至全市最高标准的设施栽培基地之一。新发展了占地40亩的院里连体智能大棚,重点对蔬菜生产加工基地进行了典型培育,做到了基地生产有组织、有规模、有制度,为全镇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
  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正成为趋势。2011年新建了东白石、院里、胡家沟等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10处,奶牛养殖小区8处,生猪养殖小区2处。其中新建的胡家沟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场,投资178万元,建筑面积720平米,预计能实现年生猪出栏760头;改扩建的鲍格庄生态养猪场,预计能实现年生猪出栏3000头。同时,大力推广“退户进区”养殖模式,全面开展畜禽养殖“退户进区”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新规划建设了青岛邦农合作社、长青奶牛合作社、传芹奶牛合作社、青岛富尔德奶牛合作社、福山后合作社5处畜禽养殖“退户进区”项目。
  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主要加大对付庄芹菜、青峰岭无核葡萄、五子埠后割瓣火烧等具有本地特色品牌的宣传、培育与推介,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农民增收。
 

美环境,构建宜居“新日庄”

  2011年,日庄镇以建设“环境优美乡镇”为载体,结合市环境整治工作组的环境观摩活动,着力探索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整治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成立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完善分工责任,落实班子成员包管区,站所部门包重点区域、机关干部包村责任制;健全了宣传教育机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环境意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制度,镇村成立了专门的清洁队伍,分片包干,定期清运垃圾,有效维护镇村环境的整洁。今年共投入219万元,配备环卫人员430名,垃圾清运车2辆,修建垃圾集中投放点30处,各村共建垃圾池360余个,拆除破旧门牌276面,清除乱贴乱画300多张,拆除乱搭乱建48处,清运垃圾9.5万立方。
  以创建“湖滨宜居风情小城镇”为抓手,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在城镇规模上,按照“贯通湖滨?东扩西延”的发展思路,聘请专家制定了新一轮发展规划。规划将青年路西延至南朴路,湖滨路、工业路、日院路东延至环湖路,进一步拉大城镇框架;在发展定位上,立足紧邻莱西湖的区位优势,以打造生态型宜居湖滨风情城镇的发展定位为方向,以环湖西路为中心,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将黄水路以东、莱西湖以西区域培育成为集商业、休闲、住宅为一体的湖滨新区。今年完成镇驻地商住综合楼开发建设2万余平;完成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的湖滨新区。出台了《日庄镇镇容和环境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镇村建设审批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实现小城镇环境卫生管理经常化,镇容镇貌显著改善。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在镇驻地日北村规划了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3.6万平的日北新型社区。社区将面向农村群众,配套相关的闲娱乐设施和便民、救助等服务功能。社区的建成,将为下一步全镇新型社区建设提供样板,也将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发展空间。
 

惠民生,工程谱写“和谐篇”

  2011年,日庄镇党委紧紧围绕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惠民目标,积极实施为民工程,开展惠民行动改善民生:加强了对综治、信访工作的领导,扎实开展大接访活动,落实班子成员信访包案包村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今年,全镇来信来访58件(次),调处率100%,调解民事纠纷157宗,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不断提高;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投资360万元实施了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工程,建筑面积2480平米,配套建设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完成了中小学食堂改造等基础工程;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新农合”工作进展顺利,新农合参合率一直维持在100%。同时,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新建20个村级规范化卫生室;投资80万元,新建中心卫生院消毒供应室及放射附属用房一处;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项扶助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投资343万元新建占地17.1亩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托管安养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投入260万元建成的河头中心敬老院通过了青岛市一级敬老院验收。
  2012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全镇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大思路、大规划、大建设、大变化”的原则,瞄准学习赶超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生态化、社会和谐化、组织保障化。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创新思路,务实重效,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奋力开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以强化招商、推进项目、优化服务为重点,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集中力量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立足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市政府的“飞地”政策,坚持“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加大定向招商力度,着力引进对财政贡献大、带动能力强、能优化产业结构的大项目、好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一事一议”、倒排工期、限时办理、调度通报等协调推进和约束机制,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坚持“招商为重、安商为先、环境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挂帅,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推行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项目制度,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企业发展壮大营造最佳环境,真正把企业引进来、留得住。
  坚持以突出特色、龙头带动、增效富民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理念,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巩固壮大现有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以付庄为中心的优质蔬菜区,以青峰岭、沟东为中心的无核葡萄区,以胡沟、东白石为中心的优质生猪、奶牛养殖区,小沽河沿岸的优质果品区,以“富景农业基地”和“胡家沟高效大棚区”为中心的有机蔬菜区等区域,着力培育优质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带动全镇高效农业上规模、提效益;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着力加强对农产品的宣传、包装和推介,积极申报商标和各级名牌创建,以农产品的品牌化促进高效农业跨越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生态化养殖,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积极推行“退户进区“制度,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坚持以规划管理、加大投入、提升水平为重点,稳步推进城镇生态化。结合市委“生态文明镇村”创建要求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大镇村硬件设施投入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按照打造生态型宜居湖滨风情城镇的发展定位,着力抓好镇区规模的扩张和品位的提升;继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深入开展以“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乱搭乱建?、“四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和“五改”?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为内容的村庄治理?突出村庄道路、河道、沟渠的综合整治?不断优化农村居住环境。
  坚持以民本为先、改善民生、好事办实为重点,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化。结合全镇实际,重点抓好计生、医疗、社保、教育等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让人们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继续抓好信访稳定工作,以创建“平安乡镇”为载体,进一步健全综治维稳组织,建立社会热难点问题排查调处长效机制,积极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加强党建、带好队伍、提升效能为重点,着力推进组织保障化。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巩固加强活动成果,完善工作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路子,推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打造雷厉风行、行动迅速、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培育“求真、务实、重效”、“激情、创新、活力”的工作品牌。强化工作机制创新,推行机关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和一线工作法,坚持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全面推行集目标决策、执行责任、督查考核、奖惩激励于一体的目标绩效管理新机制,将目标任务层层细化量化分解,努力营造加快发展、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