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集二村大力建设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侧记
在首届山东省“十大民俗文化守望者”颁奖仪式上,水集二村党委书记姜殿平因长期抢救、保护、发展民间文化,被授予“十大民俗文化守望者”称号。姜殿平认为,除了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挖掘与整理传统民俗物品,是他任村官近20年来做的最有意义的一桩事。
水集二村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是我市唯一展示胶东地区民俗文化的场所。陈列面积达2万平米,馆藏文物有历朝历代的梨耙耧耢、纺织刺绣以及各种手工和制造用品等民俗文品6600多种?件?,露天陈列各种、各种农耕石器工具、加工工具和民用生活类器具上万件,先后吸引青少年学生、文史专家、外籍华人等近10万人次参观学习。
一张照片引发的民俗情怀
谈起建设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初衷,水集二村的当家人姜殿平说,有年他看到《人民日报》登了张照片,内容是青岛人在江西看木犁耕田。“当时我就很费解,俺村有的是木犁,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东西摆出来,让城里人来看看,非得跑到江西去看这些家什?”
2003年,在姜殿平的倡导下,村委会研究决定,借市政府旧城改造之机,规划出村庄最核心的一块地方建一个民俗馆,陈列过去生产、生活使用过的工具、农具,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在建设民俗博物馆的过程中,姜殿平深深体会到了挖掘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深刻意义,成为一位虔诚的民俗文化守望者和传承者。他认为民本思想是民俗文化的不朽灵魂。从根本上说,民俗文化本身所反映的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生存、生活所形成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的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生动体现和综合积累。它的产生、发展、传承离不开人民;它丰富的实物例证所表现的历史演化轨迹、折射的思想理念来自于人民;它所产生的无与伦比的生动、壮美、幽深、玄远的灿烂光辉,必须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富有特色的服务。
民俗陈列是民生轨迹的忠实记录。一件文物就是一段真实而生动的民生历史。就民俗文化博物馆来说,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流传主要靠民俗物品的陈列展览,这种陈列展览不是杂乱无章地随意摆放,不是毫无条理地“归大堆”,而是完整、详尽和条分缕析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也必须按照民生演化的基本脉络、民生内容的基本层面、民生群体的基本类型加以区分、排列和组合,能够较为全面地再现民生的本来面目,忠实记录和反映民生轨迹,使人们在参观、考察、研究、思考和设身处地地感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其所表达和折射出来的人类文明的营养,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珍重人生,尊重人民,更实在、更具体地领会和贯彻民本思想。
不能光算经济账
为了能够收集到更多的民俗物品,水集二村拿出村里核心地块建设了文化市场,五天一个集,春秋两个博览会,只要发现具有胶东特色、适合民俗文化馆陈列的,便出钱买下来入馆收藏,每年的花费也近百万。姜殿平认为:“不能光算经济账,这是个念想。集中收藏和展示民俗文化,是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后世负责。”
民俗博物馆所产生民俗文化的社会效益最重要的方面在于馆藏物品的展览。从某种意义上讲,展出的规模越大,参观的人员越多,社会效益就越高。水集二村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是青岛市第一批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之一,村两委把工作着眼点和最终目的放在浓缩民生历史,展示民生风采,传播民生道德,升华民俗文化价值上。
科学整理归类,精心布置陈列。按照科学分类,做好展品布置陈列,使之引人入胜是取得良好展览效果的第一步。为了做好室内陈列,在民俗学科分类方面的专家指导下,精心制作文物搁置架、橱窗、图板等,按照归类精心布置,在有限的展出空间里清楚明了地陈列了更多内容。对一些可以露天陈列的铁、石质文物,则开辟场地,分类划区,有的按照原状组装摆置,有的则借势造型,使之大方美观。对那些暂时不适合陈列的,便结合编辑博物馆资料拍成图片印制介绍,让其充分发挥展览效用。
利用现有条件,认真接待参观。要求工作人员要力争做到对每一件展品的用途、年代、分布范围等内容都弄明白,记清楚,给来参观考察的人介绍详细,对提出的疑问回答准确。努力创造良好的参观环境。在馆外,开辟了宽敞的停车场,夏天在馆舍门口搭上遮阳棚,室内打开作为文物的古旧电风扇,为参观者提供饮用水等。合理安排时间。接待参观不分星期天、节假日,不论是零散还是团队参观都随来随接待随介绍。
加强文物流动,变一件为“多件”。为解决目前馆舍不足与扩大参观接待的矛盾,采取多种措施让文物流动展出,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得到民俗文化的陶冶。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和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及相关的纪念庆典,都组织相关馆藏文物在街头、广场等引人注目的地方布展。利用文物出借的方法,积极配合兄弟馆的展览,使馆藏文物的教育、鉴赏、载史、传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搞好实际演示,变静态为动态。有些馆藏文物尽管已退出主流社会,但其固有的性能依然存在。对这类文物,提出了“让碾、磨转起来”,“让花轿晃起来”,“ 让纺车摇起来”等等的创意,让参观者既看到民俗文物的风采,又得到亲身的操作体验。尤其是那些秧歌、武术、民乐、民间游戏等非物质民俗文化项目,经常组织表演和比赛,既有效地保存和升华了这些民俗项目,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体育生活。
建设成胶东民俗文化风情园
在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有的距今已有几千年,不少藏品被山东大学、山东美术学院等高校列人研究课题,有的列为青岛文化部门申请文化遗产的名录,受到中国民俗学会、中央政研室信息局、炎黄农民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青岛作为协办城市,一次性向这个村办民俗博物馆借调展品达48件之多。
作为青岛首批十四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民俗馆正通过市发改部门申请立项,准备扩建馆舍,扩大陈列规模,规划建设股东民俗文化风情园,工程竣工后将达到全国民俗博物类建筑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