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务,而真正做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并不容易。市法院创新司法实践,下功夫于案外,在执行一家停业的韩资企业债务案件中,没有采取“杀鸡取卵”式的机械司法,而是采取“养鸡下蛋”式的能动司法,取得企业新生、当事人满意、政府放心的“多赢”效果。
10月28日,历时一年多的青岛生草堂食品有限公司与农民工、供货商的劳资、债务数十起纠纷尘埃落定。在市法院姜山法庭一楼大厅,9位债权人、50多位农民工从法官手中,现场领取了供货款、工程款、工资等共计252万余元。而青岛生草堂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被执行人,实际上并未出一分钱,相反,两年后该公司还将每年获得近130万元的设备租赁费。
“今天拿到工资款、解决劳保金,多亏了法院!”“要不是莱西法院的法官,咱的供货款不知何时解决。”“企业能绝处重生,法院帮了大忙。”“这案子办得漂亮,为政府解了麻烦。”在现场,农民工、双方当事人、政府负责人如是说。他们竖起的大拇指表达着同一个意思, 这案里案外凝结了市法院法官们诸多汗水和智慧。
“对暂无偿还能力的被执行企业,不能简单机械地‘杀鸡取卵’,而要想方设法‘养鸡下蛋’。” 市法院姜山法庭庭长董贵毓说。董庭长认为,在这起企业债务纠纷案执行中,他们没有采取拍卖设备的简单方式,而是帮助被执行人青岛生草堂食品有限公司,盘活已停产的生产线,通过租赁设备收取租金,解决债务纠纷的同时,也让企业起死回生。
青岛生草堂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3月,是一家韩资独资企业,注册资本228万美元,拥有国内一流、价值1000余万元的速冻食品生产设备,生产的“生草堂”牌速冻水饺100%出口。公司运营8年中,最好年份产值达3000万元,出口创汇200余万美元,安置农民工300余人。而到2008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的经营资金链断裂,公司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导致生产滑坡直至停产,进而出现了企业欠发职工工资和劳保金、欠付供货商货款等问题,且韩国老板“溜号”。
“到2009年10月份,已陆续接到9份关于青岛生草堂食品有限公司还款的诉讼。”具体负责该案件的市法院姜山法庭执行长郑全军介绍说,经立案查实,青岛生草堂食品有限公司欠付租赁厂房费,蔬菜等原材料款,煤、液化气燃料款,冷冻管道安装、维修等工程款等9家诉讼债权方220余万元。而根据莱西市人力和劳动资源部门仲裁结果,该企业还欠发50余位农民工工资8.5万元、欠缴劳保金24万元。
当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郑全军法官多次到青岛生草堂食品有限公司调查,发现该公司除了生产设备外,别无其它可供执行。怎么办?郑法官沉入连日的深思:农民工、诉求方的利益必须保护,而上千万的设备如果当作四五十万的“废铁”拍卖处理,岂不太可惜!而且,产品销路不错,企业由此垮掉也实在不应该!于是,一个大胆的“多全”的想法在郑法官心中诞生:何不招商盘活生产线,租赁设备解决问题,如是,则“一招出,全盘赢”。
精彩,总归“功夫”人。郑法官的想法得到了姜山法庭、市法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经数月奔波,多方联系,郑法官通过同学、朋友的关系联系到了河北一家知名食品企业,并邀请对方多次来到现场考察,最后确定组建青岛得汇利食品有限公司,整体租赁生产线,签订年租金近130万元的合同,第一次付2年租金250余万元用于解决债务纠纷。目前,该企业即将投产,年生产、内销速冻水饺、汤圆将达2000万元,安排劳力上百人。
“ 跳出就案办案的传统思维,下功夫在案外,采取能动司法,是解决企业纠纷的‘金钥匙’。” 市法院院长王光金说。据了解,今年市法院在开展“百名法官进社区”活动中,对涉企案件实施“四零工作法”,即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零障碍”服务、“零成本”诉讼、“零强制”执行。广大法官深入辖区企业调查研究,为企业建言献策,为产品滞销的企业化危为机。甘当“红娘”,让困难重重的企业看到“光明之机”,使濒临破产的企业呈现“发展之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吕文波 孙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