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济开发区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双超越、双突破”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民生解忧普惠,成果全民共享”理念,精心唱好民生重头戏,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实施“校园升级”工程
确保“学有所教”
工委、管委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投入上始终不打折扣,多年来多方筹措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学校教学软硬件设施不断升级,保证了开发区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2009年投入260多万元,为中心中学新建校舍60间,硬化路面1100平方米;为北京路小学拆除危房18间,建设了26间新校舍和水冲式厕所,翻建院墙400米,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学校没有危房的目标。
2010年投入100余万元,为相关学校增上微机50台、课桌凳500套、图书10万册;改建了阅览室、语音室、劳技室等功能教室,配齐了体育卫生设施,安装电动门3个,增上监控设备10套,新上减速带2条,使辖区内学校全部达到了青岛市标准化学校标准。
今年又投入80万元,完成滨河小学校园路面及水冲式厕所改造;为苏州路小学拆除校舍24间,按抗震加固标准新建校舍12间,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工作需要。同时,规划设计苏州路小学高标准扩建工程,该项投资2000万元,建成后,苏州路小学将满足30个班、1500名学生的需要,校园设施和配备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实施“关爱夕阳”工程
确保“老有所养”
养老保险全覆盖。开发区在全区全面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截至目前,开发区区村两级已经投入1600多万元,为全区约5300名农民办理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切实解除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今年又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过认真组织、广泛宣传发动,40个村庄共有13800多人参加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收缴保费2800多万元。两种养老保险互相配合,使农民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五保”供养全解决。2009年,为解决辖区村庄五保老人的供养问题,开发区投资580万元建设了设施一流的中心敬老院,该敬老院一期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有宾馆式房间60间、床位120个;康复室、娱乐室、阅览室、医疗室、餐厅等“七室一厅”配套设施齐全,目前已有百余名符合“五保”集中供养条件的老人住进了敬老院,过着吃穿不愁、医用无忧、幸福安逸的生活。今年以来,开发区又投入90余万元,对位于南龙湾庄村的第二敬老院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加装了防滑坡道、防滑扶手等安全设施,更新了电视机、座便器、厨房设备、桌椅等设施,使老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利。
实施“医疗进村”工程
确保“病有所医”
开发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目前,开发区财政共投入近360万元,为辖区内农民全部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全覆盖。今年以来,开发区区、村两级投资150余万元,在南龙湾庄、焦格庄、小院、胡家疃等19个村建设了村级卫生室,年底前,将在这些村庄实行村级新农合基本药物报销制度和零差价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市区村三级联网。届时村级卫生室药物由开发区卫生院统一配送,村卫生室零差价销售,群众小病到村级卫生室就医,一般诊疗费可报销90%,药费报销35%。群众将真正享受到在家门口就医的方便和新农合报销的实惠。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门、大病有医保”。
实施“居所升级”工程
确保“住有居所”
近年来,工委、管委会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中困难群体居住安全问题为目标,制定了《关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三年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各村庄低保户、五保户、困难户、优抚对象、建国前老党员等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的改善上。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近260户,总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使600多名弱势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紧紧抓住新农村五化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有利时机,在辖区农村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整修辖区主要交通道路,进一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先后投资260万元完成了12个村庄自来水改造;筹资900多万元对周格庄中心大街、龙口东路、黄河路实施了翻修;在“住有所居”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生活便利、环境优美、出行方便”的目标。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