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又是一年元宵节,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在元宵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各地也都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逛庙会、放烟花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来庆祝。
代代传承,民俗文化更有味道。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中华儿女的代代传承,民俗文化也早就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比如吃元宵,就代代传承至今。先前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而今汤圆因其与“团圆”字音相近,在作为元宵节食品同时,也被人们赋予了团团圆圆、和睦相处的寓意。
与时俱进,民俗文化更显生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必须与时代的洪流相结合。“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比如闹花灯,其作为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此后代代沿袭。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就已经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那一盏盏洋溢着时代气息的红灯笼,折射出国家发展带给人民群众的浓浓“获得感”。
植根群众,民俗文化更具张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也只有根植于群众沃土,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才会更具张力。比如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其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群众的参与,在元宵节期间都是红红火火。这一方面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只有做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